隨著主要的消費群體改變,商業綜合體和購物中心越來越追求個性化與差異化。而商場設計 方或項目方在打造購物空間時,還是有規律可循的。
1. 商業建筑的空間個性
現代商業空間的外觀設計已不僅僅指建筑材料的使用,還包括裝飾材料、燈箱廣告、天花、燈飾、招牌等各種各樣軟性裝飾材料的使用,為了營造更高的辨識度和獨特的商業氛圍,往往從外立面到內部空間都追求商場設計美感與舒適消費心理結合的形式。商業建筑的細部處理,跟業態定位、店鋪檔次有關;商業建筑最終給消費者心中留下的印象,即是該物業的個性。
2. 商場設計要“以人為本”
空間尺度的大小決定了顧客在其中的舒服度,特別是地下部分。越來越多的購物中心把商業街區納入到室內空間,在尺度設計上更要平易近人,讓人們逛起來輕松并富有樂趣,而不能一味追求開闊宏偉。
商業街區原是借鑒城市中的步行街,賦予其主題或特色,形成持續的客流量和知名度,但是在打造過程中,同樣要注意空間尺度與人的關系。以北京的王府井大街為例,過去王府井是老店街、名店街,千姿百態,后來變成一眼看過去就像是政府辦公樓的幾棟大廈,沒有人的尺度感。為了改善整個空間與人的距離感和板正的印象,馬路中間加設起咖啡座、休閑椅、雕塑小品等,試圖在遼闊的廣場尺度上做出一點人情味。
3. 內部空間的可視性
對于大型商場,商家比較強調內部空間的可視性;在商場設計時加大可視性可以對公共購物產生引導作用。而整個商場的可視性可通過頂部和中庭的變化來調節,讓顧客產生安全感和舒適感。如廣州太古匯的中庭和上海K11的頂部。
各個店鋪也要注重可視性設計。店鋪的可視性和可達性影響著出租或出售,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已過去,動線設計和業態布局對于顧客的購物體驗有很大的影響力。
4. 搭配室外廣場
對于體量較大的購物中心或商業綜合體而言,室外廣場不僅是商場的需要,也是城市空間的需要。商業營銷活動為了集客和留客,往往需要面積較大,安全系數較高的場地,在商業空間中,能滿足這些要求的區域,首選就是中庭和室外廣場。特別是如今“快閃店”成為主流趨勢,商場設計有必要考慮預留這樣一個表演的舞臺,以便于經營活動的開展。
5. 整合設計達到最佳效果
作為一個建筑,開發商如果委托不同的公司來做整體規劃、建筑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設計,容易造成交接不善留下的空白。商場設計者就需要實現多方面設計的整合,靠商場設計來彌補建筑空間上的不足,最后達到最佳效果。